248、苏轼解惑(2 / 2)

皇宋无敌 醉饮春秋 1061 字 1个月前

赵顼笑了笑,道:“本王倒是很希望如此。”

苏轼一惊,不知赵顼此话何意。

赵顼说:“天下士子太过安逸了,朝廷施政愈发困难,阻力也是越来越大,正好趁此机会,敲打一番某些人。”

如果能够看得懂朝廷此番用意,那倒还好了。

倘若,有些人看不懂,或者是故作不明,非要与朝廷掰一掰手腕,那么,好戏还在后面……

苏轼被颍王赵顼的话惊着了,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朝廷的不杀士大夫是爱护,而不是天下士子肆意妄为的依靠。

这些年,不少士子总爱与朝廷作对,无论朝廷怎么样,都是错的。

如此看来,敲打却是有必要了。

苏轼道:“可若是,朝廷论辩败了呢?”

最好的结果便是最好的,最坏的结果还是要想的。

赵顼道:“败了就败了吧,父皇与朝中几位相公想的远远比本王细致,这些事情,本王才不会头疼的去想。”

这就叫,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管他呢。

听到颍王赵顼如此玩笑话,苏轼不禁一愣。

看来,这一次的青州之行,让这位颍王赵顼成长了不少。

苏轼又想起了皇位的归属,不知是好是坏。

每一次的交替,总是充斥着血腥与阴谋。

颍王赵顼不知苏轼心中如何想,他对着苏轼道:“子瞻,青州事务你梳理的也差不多了,本王再待在这里也是阻碍了你的施政,两日后,本王就回京了。”

苏轼道:“殿下要回汴梁?”

赵顼点头。

“不妥,不妥。”苏轼连道两声不妥。

这下子,轮到颍王赵顼惊疑了,问道:“这……是有何不妥吗?”

赵顼离京这么长时间了,也该回返了。

苏轼道:“殿下,如果无论辩此事,殿下回京倒也无事,可是,而今,下官劝殿下思虑再三再行事。”

赵顼不明。

“本王就是为了去看一看汴梁的这场论辩盛事,怎么,有何不妥之处吗?还望子瞻为本王解惑。”赵顼求教道。

苏轼叹口气,说与不说,都是这般了。

“殿下,如果这次论辩胜了,于殿下而言,无益,如果这次论辩败了,于殿下而言,无害。”

“倘若殿下此时回京,不论胜败,都会对殿下的声望造成一定的冲击。”

“世人难免去想,此番科举改制之事,殿下是否参与其中。”

“如果殿下一直待在青州,这件事,便于殿下扯不上一丝的关系,以后,谁若是想要发难殿下,也是无法的。”

苏轼这番话,可谓是为了赵顼好。

赵顼沉下心来想着这件事,接着便是浑身惊出了一身冷汗。

“多谢子瞻。”赵顼诚心感激道。

如果没有苏轼这番话,说不定,赵顼就会陷入科举改制这个漩涡。

既然知晓了其中利害,赵顼自然不会再回返京师。

那么,就等七日过后,再行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