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师延并未正式介绍过自己,晏茹叫出她小名,多少令她意外,也感觉到尤晏或者巧奶奶对她的尊重,应该是这两人之一跟她提过。
冯师延真诚应过。
手机回到尤晏手中,尤晏说:“天天吃牛肉面,腻吗?”
冯师延说:“你吃米饭会腻吗?”
没什么急事,又不算交心,闲聊像没话找话,不知其他情侣视频主题会不会同样没重点没营养。如果面对面没话可说,还可以抱一抱,用肢$体语言交流。
但前提是,情侣。
他们不过是被约定绑在一起的男女。
尤晏忽然用气息说话“说话”,勉强让人能看懂唇语。
“我来这边还没吃过米饭……”
怎么听怎么幽怨。
冯师延哭笑不得,“你回来吃。”
尤晏嗯了声,也不知同意她的“邀请”,还是礼貌性应声。
厨师好像把一份牛排送到晏茹那里,冯师延说:“你先吃东西。”
这回挂机自然许多,还是冯师延先点,没再有上回奇奇怪怪的倒计时仪式。
她发文字消息:「不习惯德国饮食?」
尤晏还估计身旁晏茹,也文字作答:「虽然吃进去都是三大营养物质,口感确实跟中餐差别很大」
琢磨片刻,冯师延回:「前半句像我说的。」
毕竟学的是民以食为天的农学。
尤晏发来一张表情包,《猫和老鼠》的老鼠举手仰天打哈欠,表情陶醉。
没有文字。
确切说,这是他第一次给她表情包,图片夹在文字流里显目又可爱,好像他睡醒午觉伸懒腰的样子。
而且都是只穿一条白裤衩。
尤晏可能没意识到共通点,只回一句:「就是学你的」
冯师延把表情包存下来,上网按图搜索,想看看一般配什么文字,以解读尤晏的潜台词。
浏览器不支持图片搜索,还得单独下载APP。
冯师延慢吞吞嗦进一根面,斜眼等进度条。
片刻后,搜寻结果出来68条一模一样的,只有一句配词:
「给我个抱抱」。
她一笑,险些呛进面条,想起刚同床那几晚,明明挺累,冯师延一时不习惯身边有人,愣是失眠。她想过挪开一点,或者直接到客卧休息,可刚有动作,尤晏便迷迷糊糊过来抱她。
那会不见得有多深的不舍,她可能只是一个枕头性质的符号,一个舒适的代名词,尤晏没细究便抱住了。
冯师延把表情包存下来,加到表情收藏夹里,里面只有寥寥几张表情包,从庞姣姣那里存的。冯师延这种连标点符号都不落下的严谨作风,很少用表情包,系统表情里面的“玫瑰”、“握手”和“呲牙”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场景。
冯师延这下就发了一个“呲牙”给他。
YY:「能好奇个事吗」
师延:「你讲。」
YY:「你好像没发过表情」
师延:「文字对我已经足够丰富。」
YY:「举个例」
师延:「给我个抱抱。」
页面顶部“对方正在输入”的文字出现又消失,尤晏的消息迟迟未达。
冯师延也在打字:「这句话和表情包哪句更直观?」
YY:「直观不是唯一检验标准,得看听话的人感受」
冯师延以往沟通方式开门见山,有时不至于唐突,但也叫对方尴尬。
「明白了。」
想想三个字太过冷硬,确实让“听话的人”感受微妙。
她发出刚下载好的表情包,撒娇意味中和前头的生硬,看着有那么点像情侣聊天了。
但她只记得表情,没考虑对“听话的人”的冲击。
尤晏没再回消息。
还是有点失落。
头一次。
冯师延重新捡起筷子吃泡发了一点的牛肉面。
八月神不知鬼不觉退场,冯师延的旧家翻新进入尾声,尤晏也从德国回来。
他在日本转机,冯师延看到他发的机票。
这也意味着,尤晏即将回归常态生活,不会再也那么多新鲜的乐趣分享,他们的联系也会骤减。
尤晏在晏茹那时,冯师延经常下午收到消息,等他踏上归程,时区和航程所致,她的手机在这日傍晚没有提示。
直到夜跑到半路汗津津,臂膀上绑着的手机突然震动。
直觉是他,冯师延“犯规”放慢速度,拔出手机。
尤晏发来一图片,问:「还要吗」。
里面是货架上的止痛药,上回他分过她几片。
冯师延边提防路上行人和自行车,边回复:「好。」
YY:「地址发我」
开学后租房会退掉,搬家之前冯师延会住学校宿舍,便把家里地址发给他。
YY:「家里地址?」
他可能还有点印象,她回:「对的。」
YY:「还要什么吗」
正琢磨着,那边又来消息。
YY:「我不是诅咒你要吃药」
在“嗯”、“知道”、“知道了”之间自我较劲,哪个都显得冷淡,最后她发了一个“可爱”的系统表情。
悄悄松一口气。
这种字斟句酌的沟通方式从未有过,冯师延没觉得累或者浪费时间,她像开发一种属于两个人的相处模式,过程其乐无穷。
她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和孤独相处的人。
师延:「我想要瓶钙片。」
YY:「骨质疏松?」
师延:「最近晚上睡觉抽筋。」
YY:「之前怎么没告诉我」
发完这句,尤晏还连续打两个补丁:
「我也没睡太死」
「应该没有」
师延:「也就是这几天的事。」
反反复复把他三条信息读几遍,焦急的语气无法隐藏,这才是她的回味重点。
尤晏又发来钙片照片,重复询问她还要什么,其他店的也可以,冯师延实在没有需求,让他不用费心。
不久开学,冯师延忙着退租、注册和装修,跟尤晏联系断断续续,频率当真缩减,好在还是比普通朋友频繁一点。
中秋前夕,尤晏的包裹到达,冯师延除了拿到止痛片和钙片,还有一盒奶糖。
冯师延掰开一颗送嘴里,发消息:「奶糖好吃。」
YY:「我挑的,那当然」
孩子气的自夸成功让她莞尔。
师延:「中秋回去看巧奶奶吗?」
YY:「嗯」
师延:「十一呢?」
尤晏可能觉察到她的主题,“对方正在输入”的状态闪现两三次。
YY:「校运会留校训练」
师延:「我也刚好有空打扫房子。」
两个长假的见面机会宣告泡汤。
这次,输入状态字样反反复复更久一点。
YY:「校运会刚好光棍节,来H市玩吗」
记忆几乎不用搜索,那个近年兴起的不放假的节日在她这里只有一个标签:
尤晏的生日。
第17章
今年光棍节落在星期三,冯师延早就研究过,两头不靠的日子,请假尴尬。
斟酌着,她说:“到时再看看。”
尤晏没再回复她,冯师延能想象到。如果面对面聊天,他会懒懒哦一声,表示不太满意。
也许他有生日安排,想邀请她,或者只是顺口一提,冯师延挺想答应,但还有两个月,变数太多,她不能开空头支票。
见不着面的沉默容易放大无助,冯师延能感觉到他失望,但又无法以其他形式安慰。
如果在身边,她还可以抱一抱他。
这次刺探就这么不了了之。
之后又通过两回视频。
第一回冯师延刚好要下田,尤晏怕打扰她,想挂机,冯师延抢先说,要是怕打扰,她就不会接了。
“不怕泄露科研机密?”
尤晏下午没课,刚睡醒觉,在书桌前托着脸无聊地问,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啊到半路才想起用手背挡一下。
梦游般的哈欠成功让冯师延噗嗤出来。
“你好悠闲。”
尤晏晃晃脑袋,像要把困意都甩掉。
镜头朝地面,冯师延给他看下田装备——一双纯黑及膝胶鞋。
这回换成尤晏噗嗤,“时尚。”
冯师延交替踏脚,胶鞋发出鸭叫时的嘎嘎声。
“一般人还穿不上。”
尤晏把手机架桌上,解放双手闲闲喝一口水。
室外太阳不近人情,屏幕花白一阵。
尤晏放下杯子,眉心微蹙,“怎么挑这个时候去,多晒啊。”
冯师延说:“刚好要这个时间点取数据。”
刚才他喝水还想瞟屏幕,脑袋侧着,喉$结滚动明显,像藏着一颗果实诱人采摘。
大热天,冯师延喉咙也像堵上一颗果实,干渴难受。
尤晏问:“人呢?”
手机摄像头没调回来,她的胶鞋时不时出现在边缘。冯师延灵醒换成前置,低于下巴的视角,脸是可人的圆,给后面的阳光剪出一片轮廓,看着像梦里出现的场景。
尤晏也像沉进梦中,思维跳跃,突然说:“看着好像没胖。”
冯师延留意着脚下的路,低头看一眼,笑道:“一年四季会浮动六斤。”
他只是随口一提,后知后觉一般女人会对体重敏$感,但冯师延显然又是“不一般的人”。她不介意,他没踩线,交谈也轻松许多。
冬小麦刚发芽,绿油油的成行的短茬,尤晏连水稻也认不得,类似剑叶状植物在他眼中跟杂草没什么区别。
不过第一次“亲眼”见到面粉的原身,尤晏怀有天然的好奇,问了好些冯师延可能回答过外行许多遍的问题。
冯师延戏称自己是“中级农民”,尤晏挺难理解她为什么选一个搬砖一样汗流浃背的专业,问干这个累不累。
冯师延说:“喜欢就不累。”
尤晏看着她反问:“像牛肉面一样?”
通话时尤晏目光几乎都在屏幕上,没有分心做别的事,他的尊重给予她舒坦,自然而然就敞开心怀。
隔着屏幕,冯师延认真回视他:“跟人一样。”
尤晏愣怔片刻,画面像卡住,实际上没有。他可能又在心里慵懒哦一声。
时间差不多,冯师延以干活为由,不那么生硬地过渡这一刻的尴尬。
第二回视频,冯师延礼尚往来主动找他。
习惯性先发文字缓冲,问他是否空闲,她没有急事,不需要突然发视频打搅他。
H市下雨,尤晏晚上没去图书馆,一个人在宿舍自习。冯师延早听说H科大学风严谨,跟高三一样辛苦,尤晏念的还是王牌专业,学习强度可想而知。
冯师延问他在干什么,尤晏说:“走神。”
“想什么呢?”
尤晏给她看iPad上的画,几个大小不一的齿轮互相咬合,总体形状随性,齿轮上麦穗像藤蔓一样缠绕。
麦穗本不会盘绕,看来尤晏的的确确走神了。
冯师延问:“这是无产阶级的logo吗?”
尤晏:“……”
麦穗与齿轮,农民与工人,可不就是无产阶级。
尤晏无声而笑,“还真是。”
冯师延说:“你还会画画,专门学过吗?”
尤晏说:“混过几天少儿美术班,半桶水而已。”
“这种朋克风格真好看。比我强多了,我只会画火柴人。”
“画一个看看。”
冯师延也正好独自在宿舍,拉过草稿本划拉起来。
聊聊几笔,两人成形。
一高一矮,差一个头,两人站姿相同,均为倒V字,区别只在手势,高的两手下垂,矮的双臂高举,看着像求抱抱。
gu903();以他和她的身高差,她的确得高举过头才搂得上他的脖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