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超级智能系统 分节阅读 3(2 / 2)

比如性能提高范围,不能太低,因为科技发展和传统工业发展不同,他是一个指数发展的函数,如果性能提升太低,可能几个月后就被别人超越,至于不能太高就不用说了,谨防解剖或落地成盒啊。所以刘凡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提升100左右,不要觉得低,对于类似银行,通讯运营商之类手握海量数据的企业来说,这绝对是质的飞跃。

又比如刘凡提到与商业最高技术水平相比,其实有一个东西也已经不是秘密了,那就是最牛逼的技术一般都是先给军方用的,所以一些商用的技术水平可能都是军方用剩下的,刘凡只要能在民用范围内有竞争力就行了。

刘凡祈福完大概也就一秒钟,手机屏幕上便显示:任务匹配中。

然后正打算忐忑的等待呢,任务就出来了,效率的一逼:

祈福匹配任务数学是一切的爸爸: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概率学,离散数学及复变函数三科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

任务奖励:大数据处理深度运用及随机评分奖励

备注:有得必有失,若任务失败,系统冻结一年。

短短的三行字,看的刘凡心绞痛。

这种痛,只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及应用数学专业的勇士们能懂。

大一的时候,刘凡看到网上铺天盖地都是高数难,高数挂科的段子,结果他发现自己身为理学院学数学的专业,却没有高等数学这门课程。

后来教数学分析的张老师告诉大家,以前国家觉得大学生得学数学,就让数学专业的老师们定一门数学课程让他们学,于是老师们考虑到大学生也不容易,就选出了最简单高等数学作为大学通用数学教材。

后来教微分方程的李老师告诉大家,高等数学这门课在理学院的地位基本等同于国足在体坛的地位,所以理学院不可能教高等数学,丢不起那个人。

刘凡连续两年都勉强拿到了个国家三等奖学金,但他每学期的平均分都只有70分左右。班里连续两年拿到一等奖学金的超级学霸章凯祥,平均分倒是有95,但是全班第二的平均分基本能有85就不错了。

只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数学的学子们才真正体验过被数学支配的恐惧。

所以系统发布的这个任务看似简单,真的是看似

更让刘凡心灰意冷的是,距离期末考试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第五章疯狂刷题模式

绝望。

这是刘凡真实的第一反应。这种反应是源自他对数学专业的习惯性认知,源于平时在学院的大家总是哀嚎一片,总是吐槽着这个学院的可怕。

然而,得益于刘凡从小的经历让他有了很好的心理素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想办法解决。就算真的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至少试一试,努力一下,也总比直接放弃好。

输也要输的尽量有尊严。

这种良好的性格让刘凡很快冷静了下来。

而冷静后再回头去细细看这个任务,刘凡很快找到了突破点。实事求是的说,理学院在刘凡所在的这所大学中其实属于边缘学院,刘凡之所以会读这个专业,也是因为想读的专业分数不够被调剂过来了,包括班里有一半的同学,其实都是调剂过来的。

可偏偏这么一个边缘专业的课程还贼难,所以理学院的大部分老师都懂学生的痛,故而会有“放水”行为。这种放水就在于,期末考试7090的题目题型都会来自于平时的课后习题以及往年历史试卷。甚至有些善良的老师会直接从中抽取一些一模一样的题目来考。

说到这肯定有人觉得奇怪,老师都这样放水了,为什么大家的平均分还这么低。

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课后习题和历史试卷加起来数量还是不少的。而且一个学期有十来门课程,只不过系统只发布了三门课程的任务而已。

第二:有些题目就算答案放在你面前你都看不懂。在刘凡所在的理学院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曾经有一个老师考试的时候说大家把小炒都拿出来吧,反正不懂的同学,抄都能抄错。神奇的是,后面发现真的有很多人抄错把数字抄成字符,把字符抄成标点符号,花样百出。

第三:大学生活磨灭了大家的学习状态。

而在刘凡看来,最重要的就是第三个原因,像他所在的这种普通一本大学,不可否认的存在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但从概率来说,确实大部分人的学习态度和初高中比懒惰太多太多,能每天不逃课并且所有课后作业都自己独立完成的比例,只怕有10都很不错了。

刘凡记得高中英语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能把高中生的平均学习状态带去大学,百分之百能拿奖学金。当然,这句话在国内顶尖学府不一定成立。

刘凡有高中同学在燕大读书,所以他听说过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如果嘲讽燕大的学生每天都不学无术,那就真的是没见识了。

所以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刘凡觉得眼下的任务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差不多20天的时间,如果自己全身心投入去刷题,遇到不懂的就去搞懂,平均分90是有机会可以搏一搏。至少不会绝望。至少有条路能走。

想到这,刘凡追求高效的性格再次体现,他冲回宿舍将所有需要的东西往书包里一塞便出门直奔图书馆。

图书馆座位有限,所以期末这段时间都是要早起排队才能抢得到座位。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刘凡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但是中午他不得不出门去处理一件事情,那就是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