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娘吟唱:“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而后从盘子里取下耳环给新娘带上。宋代把耳饰里小巧简洁地耳环称为“丁香”,繁复华丽地耳坠称为“络索”。
第五件定情物香囊,吟唱地诗句是“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第六件定情物玉佩,吟唱的是“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美玉上系着穗子,或者同心结名叫“结缡”,是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第七件定情物正是同心结,伴娘接着吟唱:“何以结同心素缕连双针。”宋代同心结是用双色线编织的现代所称的“中国同心结”是单色编织的,而“东方同心结”指的是日本韩国流行的同心结,它们依旧像宋朝那样使用双色编织心结。
按宋俗,编织“同心结”的时候要用两根针,分别穿不同的线,因为“针”谐音同“贞”。“织同心,结双针”,意味着告诫夫妇双方,都要对婚姻忠诚。
第八件定情物金簪时伴娘吟唱:“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第九件定情物钗吟唱:“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十裙吟唱:“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婚礼已到了尾声,新郎从新娘的花冠上摘下一朵花,伴娘吟唱着诗句,新娘解开新郎花冠上的绳结,然后,花朵散落到床上。
花朵在宋代诗词的意象里经常象征着性,这里也不例外。摘花之后,新郎请求放下帘子,亦即床上的帐幔。周围集聚的人齐声吟唱贺诗贺
词,众人边唱边退出婚房,接着是关门声,婚房安静了
婚礼一般的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但在宋朝的时候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
但是在宋朝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彩的表现十分明显。在亲迎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
gu903();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